□ 葉祝頤
   教育部1月26日公佈《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》。租辦公室據教育部公佈的小升初新政,單校劃片學校用對口直升方式招生;多校劃片學校,先征求志願,對報名人數少於招生數的初中,學生直接入學;對報名數超過招生數的初中,以隨機派位的方式確定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公辦、民辦學校均不得採取考試方式選拔學生。公辦學校不得以各類競賽證書或考級證明作為招生入學依據。
   小升初全部免試就近入學,這也意味著小升初禁止擇校情趣用品。馬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,教育部出台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新政,並劃定了詳細的小升初入學路線圖,給廣大家長與孩子送上了一份教育公平禮物。其初衷無疑值得肯定。
   但是,在現實基礎教育生態中,由於教育資源配置不均,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,小升初擇校一直屢禁不止。而教育部與地方政府一直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。如果沒有配套監督問責機制跟進,小升初禁止考試,不允許拿證書和考級證明做入學依據,而學校又有好壞之別,那隻有憑關係、靠金錢擇校了。因此,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,很可能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。在我看來,解決小升初擇校問題,更為重要的是,教育部要有路線圖更要通過政府的強大執行力落實到位。而且,地方政府要下決心均衡義務教育資ARMANI源,從源頭斬斷擇校病根。
   儘管教育部早就明確規定: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招收擇校生,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義向學生家長收取“贊助費”、“捐資助學費”。但是新竹買房家長們仍削尖腦袋為孩子擇校。在我看來,擇校問題,說到底還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鬧的。學校佈局、就近入學範圍與公眾就學期望值不一致,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公眾需要。教育部即便發文禁止小升初擇校,也無法阻擋家長與孩子對公平教育的訴求。
   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公的語境下,雖然教育部禁止擇校,但是“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”,各種隱形擇校並未停止。比如,戶口空掛;比如,學生把學籍掛在生源所在地學校,然後到好學校借讀;再比如,公辦學校打著公辦民助的旗號,舉辦校中校、校外校,一所學校澎湖民宿,兩塊牌子等。這實際上是對解決擇校難題的考驗。
   客觀地講,近年來,教育資源經過整合,薄弱學校的情況有所改觀。但是學校之間的差距仍然不小。既有硬件設施的差異,也有師資力量與教育環境的差異。現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資源與扶植薄弱學校,仍停留在推進校園標準化建設的階段。如果說硬件重要的話,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主要還是看師資力量、育人氛圍與教育底蘊。何況,在教育投入尚未顯著增長的情況下,地方不大可能大規模投資薄弱學校,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見影,而投入薄弱學校收效較慢。地方政府更願意把有限的財力向名校傾斜。
 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均衡義務教育資源,解決擇校問題不會一蹴而就。這既需要中央與地方財政保障教育投入,也需要地方政府與教育部門拿出誠意、付諸行動,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上把一碗水端平。如果政府熱衷打造名校品牌、忽視薄弱學校發展,如果教育評價機制與教育政績觀不改變,即便教育部出台了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指導意見,地方教育部門與學校仍有可能“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”,用各種辦法掏空教育部小升初新政的政策善意。反之,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發展的步伐,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比較均衡,學校的利益衝動得到了有效遏制,擇校現象也會逐步退出教育歷史舞臺。  (原標題: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的喜與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b20fbmh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